查看原文
其他

愿新青年拥有新信念,像“二丫”那样不畏求索

度一叨 狐度工作室 2020-11-25

对历史反思更多,对自我锤炼更多,我们才可以更接近青年所该拥有的“群体信念”。


文 | 杜 虎

五四是青年的节日。对于年轻人来说,每年有这样一个节点性时刻,可以去思考身在此时此地的处境与方向,去讨论属于今天的新思想、新知识、新文化,去探寻属于自己的“群体信念”。这是节日的重要意义。

这一代青年有没有属于自己的、经得起未来历史检视的“群体信念”?这问题值得今天的我们沉思。

谁也不能假装了解了所有的青年人。即使是30岁以下的成年人都数以亿计,你不可能领会每一个人的思想。而在提倡个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下,越来越多人歌颂个人至上,珍重自己的生命,追求特立独行——尽管这些都没错甚至值得尊重,但它们让“群体信念”的提法面临各种眼光的审视。

我们十分清楚,虚无、焦虑存在于年轻人的生活中。在国家、民族、历史等大主题下,日常生活犹如洪流裹挟着青年人,工资是多是少、要不要买房、孩子上什么学校、怎样以合适的姿态融入职场文化,对灵与肉的敲打日夜往复。碎片化的个人反倒需要确立“群体信念”。

无论百年前还是今天,任何时代的青年总难免各种仿徨折磨。但最优秀的那群青年,往往都呈现出某种共同的“群体信念”。这些信念让他们不会在彷徨中抱怨失措,而是善于捕捉时代关键转折点,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自我抱负,体现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。

相比百年前,如今青年所面临的困扰完全不同,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时刻束缚缠绕。成为某某领域的“第一人”,要做到某某行业“最优秀的人”,“你的同龄人又如何如何了”,千万条鞭影紧随左右。未经反思的群体焦虑,变成了集体驯服,幻化成集体信念。这样的“群体信念”,是很成问题的。

而一代代青年的人生道路给我们启迪,在建立新的“群体信念”时,总要挣脱旧思想、旧知识、旧文化的拖累。假如我们只是习惯自己能解释的东西,沉湎于固有的解释系统,就很难发展出新的视野。一旦遇到难以应付的新思想、新知识、新文化,就会产生抗拒感,排斥它们。

在回望历史的时候,重要的是汲取面向未来的智慧。我们用怎样的解释系统,来看待如今的世界;我们靠什么价值理念,来评判自己的处境。世事纷繁复杂,我们每天面临的困扰具体而微,是不是总可以用相对正确的方式来应对,表面看靠的是人情世故、知识经验,深层次则取决于我们头脑中的认知框架,也就是“群体信念”。

对历史反思更多,对自我锤炼更多,我们才可以更接近青年所该拥有的“群体信念”。

人生从来不易。在现实与意识的压力下,我们希望青年恪守勇气,坚持求新,看见并追求非一般的“群体信念”,少一点、慢一点做各种屈服,像艾丽娅·史塔克那样坚定地说出:not today!“权游”中四分五裂的维斯特洛大陆,好比今日碎片化生存的象征,愿年轻人克服恐惧,像“二丫”(权游粉对艾丽娅的昵称)那样不畏求索。

总之,如果年轻指的是旺盛的精力、对新视野的好奇、令人动容的精神风貌,那包括青年在内,恐怕都需要不断丈量我们与“年轻”的距离。承认某些时候的无力,但青年不要放弃自己的重要性。用理智管理虚空,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一次价值上的集体洗礼,确立“群体信念”,建立自己的时代精神。

关键词


冼村启示录 | 西安奔驰车主维权

流浪大师 | 北大学子弑母 | 996

深圳暴雨 | 耿彦波式造城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